当前位置:首页 > 美食菜谱 > 正文

吃货小白请教老司机除了大众点评还有什么好用的美食搜索工具?

//“攻略”思维模式//

不知从何时起,当我们选择吃什么、去哪儿玩,第一反应都是点开那几个推荐软件。

刷刷高分热评,看看网友推荐,认真“货”比三家,恐怕一个不小心踩了雷。


出门聚餐,一堆人凑一起挑来选去,一个个店铺被放进收藏夹等待最后的审判,好不容易要定下来,评论区唯一的差评立刻把店铺打入冷宫。

“哎,看看这个4.9分,评价也很多,都说不错!”清一色的好评和店铺高分成功获得众人青睐。


“用数据说话”的时代,提前做攻略已成为我们餐饮或购物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
//好不好吃,只有自己知道//

用软件筛选餐厅或购买物品,曾是我最常用的方式。

☆1、选哪个餐厅?

打开软件,大数据会先根据“猜你喜欢”或曾下单过的推荐一波,这时,被美食触动神经的我,已不知不觉将物品加入购物车,并点亮了那个小小的五角星收藏图标。


就在我即将做好决定时,无意扫了一眼餐厅评分,三点几的低分瞬间让我给这家餐厅戴上了有色眼镜,“分数这么低,看来大家都觉得不好吃,再看看其他的吧。”

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,我迅速点开APP的高分筛选功能,将范围缩小至几个4.7以上评分的餐厅,并满意地翻阅着评论区一致的好评和精美的配图,最终“准备充足”地出门了。

☆2、选哪道菜?

到餐厅后,被大数据支配的我又是一波轰轰烈烈的筛选,评论区里充斥着哪道菜好吃哪道菜不好吃的信息,顺利被情绪感染的我,点菜、下单,动作行云流水,完全将“食物的美味度与不同口味之间的联系”抛掷脑后。

结果就是,我确实会点到味道还不错的特色菜,但通常也会点到个人觉得十分平平无奇的菜品。想来,这种成功的概率,也并不比我不看攻略,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盲点的概率大。


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,为什么不能亲身体验,然后得出结论,而不是先有所谓的“结论”,再去验证呢?大不了,给自己一个试错的机会嘛。

即使我们的亲身体验并未像想象中那样顺利,但在前往目的地和等待菜品过程中未知的惊喜和意外,难道不是增加自我幸福感的一种方式吗?

//没什么是亲身体验解决不了的//

有人说,体验是一系列深刻印象组成的旅程。

所以,我们在看别人的评价时,确实应该把这趟旅程中,其他因素对主观印象的影响都考虑进去。

比如,个人口味清淡或重口,喜爱吃酸甜还是麻辣,无法接受海鲜等生食,甚至南北方饮食的差异,恰好赶上餐厅开业干劲十足或是业务红火后有些飘态度不好,这些印象都是促成打分的主要因素。

除此之外一些刷好评或故意去别人店铺给差评等不正当手段,也是我们看不到的方面。如此看来,与其轻易听信他人言,不如自己去一探究竟。没什么是亲身体验解决不了的,如果有,那就再多去几次。

尤其在看了一个博主的亲身经历后,我更加想调动起脚步,亲自出门去试试看。评分不是那么友好的餐厅,就不值得去尝试吗?



☆图片素材来源于博主VLOG

两家餐馆,一家是备受好评的网红苍蝇小馆,一家是评论和分数皆平平无奇的家常餐馆。


结果让我出乎意料,网红X记小馆“人潮汹涌”,老板态度蛮横,菜品过油过咸,并不合我胃口,据说这家店还上过电视台。

而另一家无人知晓的小餐馆评分只有3点几,家常菜品却十分干净美味,店里阿姨热情与我们交流,希望我们提供宝贵的反馈意见,以便日后加以改进。虽然人少了点,但是通过阿姨用心的经营和香香的小炒菜,体验感极佳,使人倍感温馨。


回顾这两次经历,我深刻认识到了这些评分系统的漏洞,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惯用的思维习惯。时代在进步,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更迭,我们似乎拥有了"最好"的选择,也似乎失去了更多选择。

//二次“咀嚼”后的美味,还香吗?//

★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如此发达的今天,大家查阅攻略的习惯确确实实地催生了一大波评测类商机。

以我个人来言,我也喜欢看一些美食类购物类的评测,不可否认,通过评测确实会收获到一些共性的东西。但就像前面提到的差异问题,很多博主对同一产品的评价参差不齐时,到底值不值得购入,还是要亲自一试。

再从体验感出发,最终进入到我们眼睛、耳朵里的信息都经过层层筛选过滤,虽然省去了大量精力和时间,但同时也丧失了当下第一时间最真实的体验,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小惊喜和小意外。就像还没看电影的你,提前看了影评和书评,不能说决定了你最终的判断,但多少会产生些影响。

★与看展的感觉很像,我们从纸张或屏幕上获得某件艺术作品或设计案例的二维图像,远远没有站在它面前,与它面对面交流,那种带给人的冲击和震撼来得强烈。

同时你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结果的好坏并不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走进作品后你和作者的灵魂触碰。你进入环境中,能否被打动,能否产生心灵的悸动和共鸣。虽然每个人感受都不同,但也许这就是体验的意义,给予每个人发展情绪的自由空间。

路都是同样的路,但因为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地走过去了,这段路程才会如此特别且充满意义。

关于作者:微信号:壹只小别针儿

喜欢用亲身体验,图解你的生活热点~

0